环球资讯:标新立异里的真诚,野蛮生长中的困窘——评新综艺《种地吧》

2023-03-15 12:08:20     来源 : 文汇报

——评新综艺《种地吧》(副题)

把十位平均年龄20岁出头、且几乎没有任何农耕经验的少年扔到142亩广阔的田地上,直面播种、灌溉、施肥、收获,运营农场、直播带货、自负盈亏、创立农夫集市等真实挑战,他们会迎来什么样的丰收?又会与这片土地产生怎样的情感联结?

近日,这支年轻的“种地小队”开始了为期192天的耕地之旅,也成就了一档新综艺《种地吧》。这档劳作纪实真人秀一经播出,褒贬不一。有观众认为这是打着“种地”名义的“作秀”,但也有更多的观众在看过几期节目之后态度发生明显变化。随着节目的热播,观感上的巨大反转彰显出了节目的独特意味。


(资料图)

一场嘉宾受众共同参与的青春实验田

近年来,在乡村振兴政策的推动下,越来越多的综艺节目将创作视角对准乡村生活。《向往的生活》以餐食为主要表现形式,展现乡村生活的自给自足;《宝藏般的乡村》在漫游旅程中感受乡村变化;《哈哈农夫》体验渔夫、牧民、果农等的生活状态……一时间,清新美丽的田园风光、舒缓惬意的乡野生活跃然于荧屏之上。节目就地取材,远离都市喧嚣,试图构建田园牧歌式的乌托邦世界。但节目中的“乡村”“土地”“田园”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符号化的象征,用于展现乡村生活图景的空间感,并没有与节目中的人产生直接性的利害关系,仍然停留于被观赏、感知的表象层面。

而《种地吧》将创作目光直接聚焦为“土地”,以耕种土地、收获粮食为故事主线,没有刻意制造话题、游戏,只是通过少年们收割水稻、挖建排水渠、搬运化肥、播撒种子、收获小麦、运营农场的真实忙碌串联起所有拍摄,将乡村生活从以往的元素性展示拓展为主体化体验,完整再现粮食从无到有的生产全过程。他们用实际行动扎根土地,带领受众沉浸式体会每一粒粮食的辛劳,以及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”的踏实感。

十位少年是节目组从全国300多位候选人中精挑细选出来的,以历时192天的劳作记录粮食的生长,也见证他们自己的成长,其本质仍然属于养成类选秀。中国观众对于“选秀”有着天然的情结,渴望赢得尊重、获得成功。对于少数满腹才华的普通人,选秀节目为他们提供了一个“被正式看见”的机会,通过节目书写“命运的扭转”;而对于少数才华不够突出、又极具表现欲的普通人,选秀节目是他们“表达自我”的隆重舞台,使其不在乎结果,充分享受过程;对于大多数爱看热闹的普通人,选秀节目满足了他们评头论足的随心所欲。这三方面的使用与满足正是“人”作为主体性的意义体现,是“我想”“我秀”“我选”不同层面的“被看见”与“被观照”,真正将“人”落实为节目核心。选秀节目因同时具备“选”的悬念感以及“秀”的视觉奇观,成为备受观众喜爱的节目形态,也是综艺制作团队不断精耕细作的模式土壤。

从某种程度而言,该节目是一场嘉宾与受众共同参与的青春实验田。节目里,少年们化身“麦田里的守望者”,悉心呵护麦苗长成麦田;节目外,受众以“云监工”的身份观察他们的种田日常与进度,等待麦田和少年们的共同长成,构成节目陪伴感和养成感的现实隐喻。

倡导乡村青年力量的回归

综艺节目作为影响力、传播力巨大的文艺形态,肩负着媒体的导向性和社会属性。《种地吧》正视了当前全世界面临的难题,即粮食安全问题。仓廪实,天下安。尽管我国粮食供给总量充足,但中国粮食供求中长期仍处于紧张态势,加上国际复杂环境影响,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。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《2022全球粮食危机报告》显示,2021年有1.93亿人经历了粮食危机,粮食不安全程度进一步恶化,比2020年增加近4000万人,创历史新高。我们必须增强勤俭节约的意识,夯实“中国的饭碗要捧在自己手里”的底气。

粮食对于农民的重要性正如人才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性,乡村发展,关键在人。但近年来,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,乡村青年人口流失严重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远离土地、淡漠乡愁,农耕文化正面临着消弭的危机。留住年轻人、引进青年人才,是乡村建设焕发活力的必然。因此,节目组特意挑选了一批少年,通过真实、完整的劳作过程传播农耕文化,强调年轻人种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,呼吁青年力量的介入与回归,试图让屏幕前更多的年轻人看到重返田间地头的可能性与可行性,重新拾起中国人的躬耕精神和乡愁情结,以真情实感增强他们建设美好家乡的使命感、责任感,从而把乡村振兴落到实处。

节目聚焦劳作,在一播一种里经营全景式乡村生活,在一耕一作里投射出传统农耕文明的文化价值。这种做法规避了不良审美导向的风险,剔除了“饭圈文化”的糟粕,将“选秀”舞台巧妙置于农田自然中来,跳脱了传统的以歌舞才艺表演为主的“选秀”内容,转向开垦、播种、做饭、修葺、开挖掘机等诸多技能的掌握,比拼少年之间敢于吃苦、乐于奉献的精神、团队协作的能力和为人处世的智慧,通过深化德、智、体、美、劳的价值内涵实现传统养成类选秀节目的突围,亦让大众看见综艺节目从有意思迈向有意义的转变。

除此之外,节目中所运用的联合式收割机、稻谷烘干机、半喂入式稻麦脱粒机、播种无人机等农耕生产工具也是对乡土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,既是展示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,也是见证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与变迁的重要视角。

“耕作”除了对田地的种植之外,还应包含对内心的耕耘

《种地吧》采用“长视频+短视频+直播”的组合模式同步开发内容,试图满足不同群体的多重需求,但从目前已播出的正片内容来看,一些不足正在暴露。

毋庸置疑这是一档极具挑战性的节目,超过半年的拍摄周期,全天24小时的不间断录制,导致节目组容易迷失在海量素材里。尽管节目开头交代了主要任务背景,但具体到每一期节目中来,其故事脉络仍然不够清晰,尤其是少年们播种、施肥等具体任务节点缺乏明确的时间线梳理,为受众的观看和理解增添了不必要的障碍。有限的资金与无限的困难是节目中的重要戏剧冲突,也是贯穿节目发展的隐形线索,但是当前,少年们的资产状况没有得以直观明确地展示,蕴藏在内的戏剧冲突也没有生动自然地表现出来,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节目的精彩度和悬念感。

节目组大胆启用了素人嘉宾,其优势在于更好地体现真实性,但也会为此给观众带来建立认同感的难度,因此需要后期更加细腻的笔触对其进行刻画、描摹。但从已播出的效果来看,除了倔脾气赵小童、佛系大哥蒋敦豪、乖乖男赵一博、唯一经验者李耕耘之外,其他少年的形象不够突出,后续亟待进一步加深少年们的性格记忆特点。

《种地吧》将躬耕精神、粮食安全、乡村振兴这些宏大选题作为节目的立意点和创意点,是难得的勇气,但也面临着如何做实做透的现实困难。从当前的内容来看,观众确实能够感受到节目的真诚以及少年们的努力,但节目在一些关键细节上存在衔接上的断裂,可能会引起争议,进而引发对节目真实性的质疑。例如节目组在开头交代了少年们学习各种农具、甚至取得了相关资质证书,但实际操作却状况百出,成果堪忧,中间省略了他们从学习到实习上岗的经历,导致不少观众发出“他们真的学过吗?”的质疑,进而降低对节目整体的信任度。

真诚无需演绎,凭借真情流露自能打动人心。“耕作”除了对田地的种植之外,还有对内心的耕耘。希望节目组能够从头至尾守住这份真诚,引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,利用勤恳踏实的精耕细作、顺应自然的规律作息回归心灵的纯净,以劳动的充实治愈现代人的精神压力。(余俊雯)

(作者为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、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助理研究员)

标签:

推荐文章

最新资讯